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之陸:空污產生器- 波音B-47戰略轟炸機 兼AK 3rd Gen.金屬塗料效果測試[1/144; Academy; B-47 Stratojet]
啟動日期:2023-JAN-24 完工日期:2023-MAR-12 標題只是好玩,那個年代應該還沒有人注意到空污的問題。 這張照片是B-47最有名的照片,如果是現在鐵定被環保局開罰。 但在那個早期噴射機年代,引擎的推力是不足的,為了讓它能在有限的跑道上起飛,不得不加上18具助推火箭,而本身六具引擎所造成的黑煙也很可觀。 美國陸軍航空兵(空軍是1947年才從陸軍獨立出來)於1943年提出一項轟炸、偵查兩用噴射機的需求草案,當時對噴射機的應用還在摸索階段,軍方亂槍打鳥,一口氣來個四架意思意思(小孩子才做選擇):由北美、康維爾研究四引擎的XB-45, XB-46,波音與馬丁研究六引擎版本的XB-47, XB-48。新飛機要能夠達到最大飛行速度800 km/h,巡航速度725 km/h,同時要有3,500哩作戰半徑,及45,000呎的作戰飛行高度。基本上比當時的螺旋槳戰鬥機快,比當時的螺旋槳轟炸機更是快很多啊!在戰略彈道飛彈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年代,開著轟炸機、帶著核彈去對方的領土丟是唯一的威懾手法,當時的米國人覺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,轟炸機夠快夠高別人就打不到,基本上就無敵了。 一開始,波音公司提出了一型基本上是二戰著名轟炸機B-29噴射版的設計(Model 424),但風洞測試顯示阻力太大沒有辦法達成軍方要求。為了降低阻力,波音把引擎改到機身內部(Model 432),但還是沒有解決問題。就在這個摩門特,二戰歐洲戰事結束,大量德軍的研究資料(九陰真經殘本)流入美俄手中,波音的工程師George S. Schairer得到德國人對後掠翼接近音速時的氣動力研究,領悟了道理,建議公司立刻停止發展平直翼型的轟炸機,轉而發展後掠翼型的機種。之後遞交米國空軍的是採用大角度後掠主翼與尾翼的Model 448,而軍方認為在機身內的發動機有火災隱患,再將發動機改以吊艙的方式懸掛於主翼之下,成為Model 450型,此時已經和B-47的外型接近了。下圖最後方是Model 424,中間的是 Model 432,最前方則是B-47。 後掠翼加上吊艙發動機的配置影響了後來所有的大型噴射機設計,幾乎現今機場裡看得到的客機都繼承了這種配置。另外,由於B-47的機翼太薄沒有空間收納機輪,所以波音最後採用了腳踏車式前後機輪佈置,後來的B-52也繼承了這個特色。 早期B-...